三个臭皮匠,顶个诸葛亮的故事
三个臭皮匠,顶个诸葛亮的故事
有好几个版本.传说 ,诸葛亮到东吴作客,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.其实,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,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.那宝塔要求可高啦,单是顶上的铜葫芦,就有五丈高,四千多斤重.孙权被难住了,急得面黄肌瘦.后来寻到了冶匠,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,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.时隔一月,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.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,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.
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,他们面目丑陋,又目不识丁,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.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,心里不服气,便凑在一起商议.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,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,剪出个葫芦的样子.然后,再用牛皮开料,硬是一锥子、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.在浇铜水时,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.这一着,果然一举成功.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,立即向孙权告辞,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.所以有有说,“三个臭皮匠,胜过诸葛亮”的故事,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
再有,“三个臭皮匠,赛过诸葛亮”,听说原来为“三个臭裨将,赛过诸葛亮”,“裨将者,副将也”,因“皮匠”与“裨将”谐音,故有此一说.比喻人多智慧多,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,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.
人常说,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.这句话讲得就是遇到问题要依靠集体智慧的力量,强调了团队合作和集思广益的重要性.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,比如国企内部的技术问题讨论会,常遇到的就是开会时直接和间接相关的领导和人员众多,会山人海,领导希望通过开会解决问题.但认真地观察就不难发现,开会时对于具体问题十分了解、真正的行家里手、真正能做出正确决策和敢于拍板的其实就是那几个人,甚至一个人,会上其他人说的都是废话、空话、误导的话、错误的话、重复的话,因为他们对具体的问题的了解甚少或知之不多,也没有相关方面的专长.这些人的出现常常弊大于利,不但会使会议变得闷长,而且有时会使讨论的问题得到错误地解决方案,因为他们错误的发言常能起到众口铄金的效果,真理也因此变成谬误;众人开会的一个“优点”就是决策风险责任共同承担.从上述意义上来讲,这种开会决策或意味着日常工作效率低下,或意味着决策管理者业务不精,或意味着决策者逃避责任.
臭皮匠就是臭皮匠,怎么三个臭皮匠就一定能顶个诸葛亮呢?!2: